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4天的英国考察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且不说优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古朴厚重的建筑,也不说悠闲自在的生活节奏和人人都得以尊重的社会环境。
单去学校考察的那一天就带给我久久的思考。
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英国的中小学,首先深深吸引我的是教室文化和走廊文化。相比于国内环境统一、单调、整洁的布置,这里的布置更多的是个性化、多样化、主题化,甚至是色彩缤纷。教室外面、走廊墙壁上贴满了学生作品,有绘画、手工制作、摄影图片、社会活动留影、学生建议、剧照等等。教室内的墙面上粘贴着各种颜色的、与学科有关的内容和卡片,以便学生们随时记忆。比如英语课要上诗歌,那么老师会在墙上粘贴关于这首诗歌派系、作者、作者创作的作品等,这样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一种随时记忆随时学习的状态。室内布置也或是此学科方面的杰出人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教师的办公室就是教室,学生跑班上课,所以教室的布置都是老师亲自动手,这也是英国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精心的设计体现了教师的智慧与理念。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符合儿童心理,能够缓解学习的压力,让学生先爱上学校再爱上学习。
丰富的课程、多彩的课外活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去学校考察的最后一个活动,是与该校的校长、老师代表、学生代表自由地提问交流。我提出一个一直以来的困惑:英国的学生厌学吗? 学生志愿者回答了我的问题:同学们很喜欢学校、老师与所选的课程。其实,答案早在英国之行中慢慢呈现出来。无论是在公交车上、校园里、教室里,英国的孩子总是一脸笑容、神采奕奕,他们会主动打招呼,说中文“你好”。孩子的脸上是掩藏不住心事的,英国的中学生精神面貌的确比中国孩子神气,中国中学生很多时候给人感觉很压抑、很辛苦。英国学校为什么不被厌学、手机、游戏困扰呢?我想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①丰富的课程、多彩的课外活动。英国中学生除语言、数学、科学是必考科目,其他8门科目自选。课程非常丰富,甚至是“量生定制”。在我们考察的学校里,我们观摩了历史课、英语课、物理课、音乐课、计算机课、绘画课、木工课、厨艺课、摄影课、话剧课、影视课、表演课、舞蹈课、体育课等等。这些课程都在实实在在开展,并且纳入考试积分范围。兴趣、爱好也是成绩,这不也是提升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吗?英国学生一般9点入学,下午四点放学,放学后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在英国一般没有作业、没有补习,更多的是在学校和伙伴们做自己喜欢的事,学自己喜欢的知识,自然厌学与游戏不会出现太多。
②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英国的教学是小班制的,800多人的学校已经算是大规模了,20多人的班级亦是不多的,班级人数达到20人规模的,往往会有个助教。助教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困生或记录学情,从而使每位学生都得以关注。我们期待中国的教育也能尽快达到这样的发展,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但在苏北许多学校60人左右的班级里的确很难做到。英国班级的学生课桌通常是长条状的,摆放不是整齐划一,自然的划分成一个个小组,探讨交流是学习主要的方式。老师通常不是十分严肃地站在前面讲课的,而是较为随和地坐着,或站在学生中间的,师生关系平等融洽。学生可以坐在座位上举手发言,老师总是以商量的口吻来应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与我们中国学生整齐划一的端正严肃的姿态是截然不同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更多地是通过实践操作而得之。作业的布置通常是一些小论文,需要同伴分工合作,在图书馆里,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比比皆是,而且自然真实。
英国的个性化教学给中国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启发我们教育工作者从促进个体发展、激发个体内驱力这一目的出发。
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接待我们的学生会学生会主席淡定从容的样子得到了中国老师们的一致赞叹。这里学生会干部、班长都是由学生选举产生,学生们会非常认真评价、投票,因为这些学生干部今后会代表他们发言,履行权利。竞选上岗后的学生干部主人公意识很强,担当的责任也非常重大。比如,小到决定同学们参加活动的校服颜色、款式,大到参与学校的建设、教师的考核配置。学校的校委会班子成员也经常和这些班长、学生会干部紧密联系,共同商讨决策。在接待我们的活动中,学生会主席亦是和校长平起平坐的。我想英国学生的公民意识就是这样从小养成的。
挂在校服上的奖励机制。英国学生的校服很漂亮,充满英伦气息,但更让我惊诧的是校服上的勋章。一个个孩子骄傲地昂起高高的头颅,胸前亦多亦少的排排勋章熠熠生辉,没有什么表扬能如此彰显着学生的努力与汗水,没有什么激励比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动力,用表扬撬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何其的智慧!
……
14天的学习很快就结束了,这段时光我结识了省内很多优秀的班主任,清晰了内心许多的困惑,学习了很多先进的理念与做法。英国学校的课程文化、校服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评价体系、奖惩方法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我去学习、去实践、去融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次学习也许未能完全理解很多先进的理念、做法,但的确获益匪浅。